中國光纖光纜市場展望
發布時間:2014-01-13 18:21:24
日前,我國商務部宣布將對原產于美國、日本和韓國的部分品種的光纖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引起了人們對我國光纖光纜市場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我國光纖光纜行業一直在低谷徘徊,今年以來,這一局面仍未發生根本改變。國外光纖產品的傾銷更使我國光纖產業雪上加霜。
2002年,全球光纖光纜市場需求大幅萎縮,需求量從2001年的約一億公里下降到約六千萬公里,這是光纖光纜市場近20年來第一次出現負增長,幅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國的市場狀況更為艱難。由于各種原因,國內光纖光纜市場需求下降了近三成。外國生產廠商都盯著中國市場,對中國市場需求的估計過于樂觀,以為占領中國市場可以彌補其他市場的損失。因此不惜低價傾銷,在中國市場上演了一場最慘烈的價格戰。標準單模光纖價格從2001年初的最高價1000多元每公里拼到2002年的不到120元每公里,拼到這個價,應該說,不管是國外生產廠商還是國內生產廠商都不可能賺錢。因此,國內一些光纖廠只能停產了。
中國光纜市場的競爭也同樣充滿了非理性。不少光纜生產廠為搶占市場,紛紛降價。據業內人士透露,2002年許多光纜合同的成交價格都低于成本價甚至連原材料成本都不夠。面對這種嚴酷的局面,一些光纜廠停了、關了,有的逐步轉向其他產業;有的為了生存,只得購買和采用質次價低的原材料。不少人擔憂,這對日后通信網絡的運行無疑是一大隱患。
面對國外廠商向中國市場傾銷和國內廠家相互低價傾銷的打擊,整個光纖光纜產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去年絕大多數廠家是在多年來第一次虧損中掙扎著度過的。有一些廠家熬不過這一年,已經干脆洗手不干了;有的暫時洗手不干,想等市場好轉再做,因為做得越多虧得越嚴重;有的勉強度過來了,這是因為這些廠家前幾年市場好時賺了些錢,有些積累和準備金,或是因為有別的盈利產品支撐,可以補虧。在那些掙扎著度過來的廠家中,許多人相信,2002年已經度過,再設法度過2003年,市場就會明顯好轉,到時價格回升,賺錢的機會又會出現。根據過去的經驗,一般每兩年就會出現一個市場需求高峰。但2003年上半年的狀況并未發生根本改變。
2004年以后市場需求是否會上升或上升幅度很大呢?一些人估計中國光纖市場年需求到2005年將達到2500萬公里左右,全球市場年需求將達到1.5億至2億公里,前兩年某些權威光纖光纜市場預測公司也持這種看法。受這種市場預測的鼓舞,一些生產廠家不惜嚴重虧損也在硬撐著。但是,也有人認為,2000年美國的網絡泡沫破滅,以及后來一些電信公司的假賬丑聞,使投資者損失慘重。要使投資者恢復對電信業投資的信心需要時間,即使投資恢復,也一定會非常理性、非常謹慎。這樣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在2004年會有一定幅度的恢復性增長,但近2~3年內絕不可能恢復到2000年時的水平。
中國市場相對于美國市場來說,中國的電信運營業者投資比較理性,沒有出現網絡泡沫。由于前幾年電信分拆,每家電信業者都要在全國建自己的光纖網,需求急劇上升,到目前為止,各大電信運營業者的全國性網絡已基本上完成,今后每年會有一定量的補充完善,但需求量在今后2~3年內也不會出現2000年和2001年那樣的需求量,2001年中國光纖市場需求達到大約1400萬公里。
據權威人士分析,下一個市場需求高峰可能是光纖到戶的啟動或前期埋下去的光纜大量替換的時候。而這兩種情形不可能在近期發生。目前全球只有日本已經啟動光纖到戶工程,由日本政府主導,原因是想通過光纖到戶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以重振日本經濟。在其他國家,目前還沒有看到啟動的跡象。
受2000年全球光纖熱的影響,全球不少光纖光纜生產廠紛紛投巨資擴大生產能力,過度投資嚴重,導致光纖光纜生產能力嚴重過剩。據統計,目前全球光纖生產能力已達到約1.7億公里/年,而實際需求不到生產能力的一半。
中國光纖光纜生產能力過剩同樣嚴重。據統計,目前中國的年光纖生產能力約為3000多萬公里,而2002年實際需求不到1000萬公里,這就是說,即使外國產品不進入中國,中國自身的光纖生產能力已是需求的約3倍。光纜的狀況也同樣令人擔憂,生產能力也是實際需求的3倍以上。
因此,這次光纖光纜市場的“寒冬”將會是相當漫長的,不會像一些人預計的那樣很快過去。即使全球市場有復蘇,幅度也不會太大,不可能在近2~3年內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據預測,全球市場到2007年只會逐步小幅度恢復性增長。中國市場需求將會比較平穩,不會大起大落,全球(包括中國)供大于求的局面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從長遠看,光纖光纜產品還是有市場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由于前幾年光纖光纜行業過度投資形成的巨大能力過剩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化,要使這種局面發生根本性改變,除非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市場需求大幅上升,上升到能完全消耗掉過剩的生產能力,如上所述,在可以預見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這種情況可能不會出現;第二種情況,可能是業內許多人不想面對但將不得不面對的事實,那就是中國光纖光纜行業的大調整,相當數量的光纖光纜生產企業要退出這個行業,最終才能使供求達到平衡。
2002年,中國光纜廠家已從原來的近200家減到50~60家,一些靠買預制棒拉絲的光纖廠已停止拉絲,但是,生產能力仍然大大過剩。可以預料,這種殘酷的、慘痛的淘汰還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業內權威人士認為,隨著中國市場越來越規范,生產廠家必須要有技術、規模、質量、成本、資金等綜合優勢才能生存下去,像中國這樣的市場,光纜生產企業有一百多家,這是不正常的。光纖生產目前投產的有十來家,但大多數都靠賣預制棒拉絲,沒有擁有大規模預制棒生產能力的企業,優勝劣汰也將是必然的。但國外光纖產品的傾銷無疑會對國內光纖產業造成巨大的損害,因此,這種局面是必須改變的。在公平的市場競爭的調節下達到市場的平衡才是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平衡。
深圳宇航光通科技有限公司
www.fcxi.com.cn